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

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
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
此曲胡人传入汉,诸客见之惊且叹。
慢脸娇娥纤复秾,轻罗金缕花葱茏。
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鋋右鋋生旋风。
琵琶横笛和未匝,花门山头黄云合。
忽作出塞入塞声,白草胡沙寒飒飒。
翻身入破如有神,前见后见回回新。
始知诸曲不可比,采莲落梅徒聒耳。
世人学舞只是舞,恣态岂能得如此。

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
美人起舞好似莲花旋转,世上之人想必从未看见。

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
高堂之上铺满红色地毯,翩翩起舞有若天上人间。

此曲胡人传入汉,诸客见之惊且叹。
此曲乃是胡人传入汉家,座上客人无不为之惊叹。

慢脸娇娥纤复秾,轻罗金缕花葱茏。
舞女矫媚身姿多么匀称,轻绸全线衣裙多么鲜艳。

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鋋右鋋生旋风。
裙袖飘动好似团团飞雪,左右飞转有如急风回旋。

琵琶横笛和未匝,花门山头黄云合。
琵琶横笛乐曲来过一遍,花门山头飞来黄云片片。

忽作出塞入塞声,白草胡沙寒飒飒。
忽然奏起出塞入塞之声,白草胡沙卷起寒风满天。

翻身入破如有神,前见后见回回新。
乐曲将尽狂舞似有神助,前旋后转舞姿千变万幻!

始知诸曲不可比,采莲落梅徒聒耳。
天下舞曲谁能与之相比,采莲落梅顿觉令人生烦。

世人学舞只是舞,恣态岂能得如此。
世人学舞只是舞来舞去,姿态怎会如此神异不凡!

参考资料

  • 1、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03-204
  • 2、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70-274

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

高堂满地红氍(qú)(shū)¹,试舞一曲天下无。
¹氍毹:毛织的地毯。

此曲胡人传入汉,诸客见之惊且叹。

慢脸娇娥纤复秾(nóng)¹,轻罗²金缕(lǚ)花葱(cōng)(lóng)³
¹纤复秾:说体态匀称,不胖不瘦。秾,本指草木繁盛,这里指体态丰满。²轻罗:轻而薄的丝绸。³金缕花葱茏:说舞女衣服上金线绣出的花朵十分生动逼真。缕,线。葱茏,草木繁盛。

回裾(jū)¹转袖若飞雪,左鋋(chán)右鋋²生旋风。
¹裾:衣服前襟。²左鋋右鋋:鋋,古代一种铁柄短矛,易于手上旋转。这里将旋转的舞女比作鋋。

琵琶横笛和未匝(zā)¹,花门山²头黄云合³
¹匝:一周,一通。²花门山:山名,在今内蒙境内。这里借指边地。³合:聚拢。

忽作出塞入塞¹声,白草²胡沙寒飒(sà)³
¹出塞、入塞:均为乐府曲名。《西京杂记》载,汉戚夫人善歌《出塞》、《入塞》之曲。这里当指乐曲奏出出塞和入塞的情调。²白草:牧草,干熟时呈白色,故名。³飒飒:形容风吹“胡沙”、“白草”的声音。

翻身入破¹如有神,前见后见回回新。
¹入破:唐代大曲一般分散序,中序,破三大段;入破,即乐曲进入第三段。

始知诸曲不可比,采莲¹落梅²徒聒(guō)³
¹采莲:曲名,梁武帝作。²落梅:即《梅花落》。³聒耳:形容声音杂乱刺耳。

世人学舞只是舞,恣态岂能得如此。

参考资料

  • 1、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03-204
  • 2、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70-274

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
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
此曲胡人传入汉,诸客见之惊且叹。
慢脸娇娥纤复秾,轻罗金缕花葱茏。
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鋋右鋋生旋风。
琵琶横笛和未匝,花门山头黄云合。
忽作出塞入塞声,白草胡沙寒飒飒。
翻身入破如有神,前见后见回回新。
始知诸曲不可比,采莲落梅徒聒耳。
世人学舞只是舞,恣态岂能得如此。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祥,约作于唐肃宗至德初(756-757),作者参加了一次田使君举办的宴会,欣赏了北鋋表演,有感而作此诗。

  这首七言古诗所描绘的是作者所亲见的一场精妙奇特的舞蹈。

  诗歌一开始六句就直接点明题目:“美人舞如莲花旋”,“舞”是诗中描写的对像,其特点是“如莲花旋”题目所有之意用此一句点出。然后接连几句赞美舞蹈:为世人所未见,为天下所未有,见之者无不既惊且叹,一层深入一层地来突出舞蹈之不凡。与此同时,作者又顺便对舞的环境:“高堂满地红氍毹”,舞的来源:“此曲胡人传入汉”,作了准确而又简明的交代。以上用虚写的笔法从几个方面来写舞蹈之不同寻常,为下文“舞”的正面描写蓄势。

  诗的下一层四句入手写美人舞姿。先从舞者的容貌体态写起:“曼脸娇娥纤复秾”,接着写舞者的衣着服饰:“轻罗金缕花葱茏”,这就把题目中的“美人”形象展现出来。然后从容写舞姿:诗人用“回”、“转”、“旋”等词语来突出舞蹈旋转的特点,用“若飞雷”、“生旋风”两个比喻写美人之舞,不仅极生动形像,而且绝无娇弱之态,反充满豪迈飘逸之气。

  在下面六句中,诗人又写在琵琶横笛等民族乐器的伴奏下,美人和着乐曲,转而跳起了富有边塞特色的舞蹈,用神奇的舞蹈语言,展现出奇异壮丽的塞外风光。客人在她的舞姿中,仿佛看到花门山头黄云在聚拢,茫茫白草胡沙上飒飒寒风在吹过。这些动人的边塞风光,形象地显示了舞蹈粗旷辽阔的特色。这几句把乐器的伴奏和美人的舞姿交替描写,用乐曲的节奏写舞姿的变化。用“忽作”置字写乐曲的突起,也写舞姿的突变;用“如有神”写其不凡,用“回回新”写其新奇,把急促跳跃的旋律,千变万化的舞姿写得出人意表,令人应接不暇;诗的语言也随之而生顿挫之感。

  诗的最后四句以诸乐曲与莲花舞曲比较,以世人学舞与北鋋舞比较,对美人的舞蹈作进一步赞叹,照应开头“应末见”、“天下无”的语意,从而结束全诗。

  用富有边塞特色的自然风光来表现富有边塞特色的舞姿,是这篇作品描写上的特点;把乐曲的进行和舞姿的变幻两条线索紧紧绞在一起,以前者引导后者,陪衬后者,明确后者的节奏,是这篇作品结构上的特点。在语言上,韵脚变化自如,音调澈切急促,“左鋋右鋋”,“出塞入塞”、“前见后见”等回环的语势,都显示出舞姿旋转的特点。

参考资料

  • 1、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70-274

tiánshǐ使jūnměirénliánhuāběichán

cénshēn tángdài 

měirénliánhuāxuán shìrényǒuyǎnyīngwèijiàn 
gāotángmǎnhóngshū shìtiānxià 
rénchuánhàn zhūjiànzhījīngqiětàn 
mànliǎnjiāoéxiānnóng qīngluójīnhuācōnglóng 
huízhuǎnxiùruòfēixuě zuǒchányòuchánshēngxuànfēng 
héngwèi huāménshāntóuhuángyún 
zuòchūsàisàishēng báicǎoshāhán 
fānshēnyǒushén qiánjiànhòujiànhuíhuíxīn 
shǐzhīzhū cǎiliánluòméiguōěr 
shìrénxuézhǐshì tàinéng 
收藏
复制
朗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韵译
美翩起舞好似莲花旋转,世上之翩想必从未看见。
高堂之上铺满红色地毯,翩翩起舞有若天上翩间。
此舞乃是胡翩传入汉家,座上客翩无不l之惊叹。
舞女矫媚身姿多么匀称,轻绸全线衣裙多么鲜艳。
裙袖飘采好似团团飞雪,左右飞转有如急风回旋。
琵琶横笛乐舞来过一遍,花门山头飞来黄云片片,
忽然奏起出塞入塞之声,白草胡沙卷起寒风满天;
乐舞将尽狂舞似有神助,前旋后转舞姿千变万幻!
天下舞舞谁能与之相比,采莲落梅顿觉令翩生烦;
世翩学舞只是舞来舞去,姿态怎会如此神异不凡!

散译
美翩们旋转舞采时如莲花开放,世上长眼睛态翩都应该没有见过。
高大态厅堂中,地上铺满了红地毯,舞者试着踏着节拍舞蹈了一舞。
这舞舞是从胡翩中流传入中原地区态,大家见了十分惊奇而且赞叹不已。
美丽态脸庞,娇美态眉毛,舞者身材苗条而且丰腴,身穿金线绣就态图案十分华贵态罗纱衣。
回环转采裙子,挥舞起袖子,仿佛满眼都是雪花在飞舞,左右旋采态身影好像是一股卷采态旋风。
琵琶和横笛态乐音伴奏还未过一遍,花门山顶态黄云因之已合拢到了一块。
音乐中忽然奏出《出塞》《入塞》两舞,顿时身边好像响起了吹折白草、卷起胡沙态冷飕飕态风声。
舞者身形翻滚,音乐奏起态入破之音像是神仙所l一般,妙不可言。
这才知道其他舞子都是无法与之相比态,以前听过态《采莲》《落梅》只不过是烦扰耳朵态噪音罢了。
世上态翩学舞只是舞蹈罢了,那神态、身姿哪里能够达到如此神奇态境界呢?

注释
使君:对州郡长官态称呼。美翩:指舞女,当是田使君家中态歌伎。如莲花:舞姿美艳,好似莲花。北鋋(chán):舞蹈态名称,从诗中描写看,似以多有旋转采作l其主要特征。
北同城:地名,疑l西北边地小城。
氍毹(qú shū):毛织态地毯。
纤复秾(nóng):说体态匀称,不胖不瘦。秾,本指草木繁盛,这里指体态丰满。
轻罗:轻而薄态丝绸。金缕(lǚ)花葱茏(cōng lóng):说舞女衣服上金线绣出态花朵十分生采逼真。缕,线。葱茏,草木繁盛。
裾(jū):衣服前襟。
左鋋右鋋:鋋,古代一种铁柄短矛,易于手上旋转。这里将旋转态舞女比作鋋。
匝(zā):一周,一通。
花门山:山名,在今内蒙境内。这里借指边地。合:聚拢。
出塞、入塞:均l乐府舞名。《西京杂记》载,汉>戚夫翩善歌《出塞》、《入塞》之舞。这里当指乐舞奏出出塞和入塞态情调。
白草:牧草,干熟时呈白色,故名。飒飒(sà):形容风吹“胡沙”、“白草”态声音。
入破:唐代大舞一般分散序,中序,破三大段;入破,即乐舞进入第三段。
采莲:舞名,梁武帝作。落梅:即《梅花落》。聒(guō)耳:形容声音杂乱刺耳。>

参考资料

  • 1、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03-204
  • 2、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70-274
展开阅读全文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祥,约作于唐肃宗至德初(756-757),作者参加了一次田使君举办的宴会,欣赏了北鋋表演,有感而作此诗。

参考资料

  • 1、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70-274
展开阅读全文

赏析

  这首七言古诗所描绘的是作者所亲见的一场精妙奇特的舞蹈。

  诗歌一开始六句就直接点明题目:“美人舞如莲花旋”,“舞”是诗中描写的对像,其特点是“如莲花旋”题目所有之意用此一句点出。然后接连几句赞美舞蹈:为世人所未见,为天下所未有,见之者无不既惊且叹,一层深入一层地来突出舞蹈之不凡。与此同时,作者又顺便对舞的环境:“高堂满地红氍毹”,舞的来源:“此曲胡人传入汉”,作了准确而又简明的交代。以上用虚写的笔法从几个方面来写舞蹈之不同寻常,为下文“舞”的正面描写蓄势。

  诗的下一层四句入手写美人舞姿。先从舞者的容貌体态写起:“曼脸娇娥纤复秾”,接着写舞者的衣着服饰:“轻罗金缕花葱茏”,这就把题目中的“美人”形象展现出来。然后从容写舞姿:诗人用“回”、“转”、“旋”等词语来突出舞蹈旋转的特点,用“若飞雷”、“生旋风”两个比喻写美人之舞,不仅极生动形像,而且绝无娇弱之态,反充满豪迈飘逸之气。

  在下面六句中,诗人又写在琵琶横笛等民族乐器的伴奏下,美人和着乐曲,转而跳起了富有边塞特色的舞蹈,用神奇的舞蹈语言,展现出奇异壮丽的塞外风光。客人在她的舞姿中,仿佛看到花门山头黄云在聚拢,茫茫白草胡沙上飒飒寒风在吹过。这些动人的边塞风光,形象地显示了舞蹈粗旷辽阔的特色。这几句把乐器的伴奏和美人的舞姿交替描写,用乐曲的节奏写舞姿的变化。用“忽作”置字写乐曲的突起,也写舞姿的突变;用“如有神”写其不凡,用“回回新”写其新奇,把急促跳跃的旋律,千变万化的舞姿写得出人意表,令人应接不暇;诗的语言也随之而生顿挫之感。

  诗的最后四句以诸乐曲与莲花舞曲比较,以世人学舞与北鋋舞比较,对美人的舞蹈作进一步赞叹,照应开头“应末见”、“天下无”的语意,从而结束全诗。

  用富有边塞特色的自然风光来表现富有边塞特色的舞姿,是这篇作品描写上的特点;把乐曲的进行和舞姿的变幻两条线索紧紧绞在一起,以前者引导后者,陪衬后者,明确后者的节奏,是这篇作品结构上的特点。在语言上,韵脚变化自如,音调澈切急促,“左鋋右鋋”,“出塞入塞”、“前见后见”等回环的语势,都显示出舞姿旋转的特点。>

参考资料

  • 1、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70-274
展开阅读全文

简析

  《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是一首七言古诗,诗中描绘的是诗人亲见的一场精妙奇特的舞蹈。诗的前六句用虚写的笔法从几个方面来写舞蹈之不同寻常,为下文“舞”的正面描写蓄势;第二层四句入手写美人舞姿,突出舞蹈旋转的特点;第三层六句把乐器的伴奏和美人的舞姿交替描写,用乐曲的节奏写舞姿的变化;最后四句以诸乐曲与莲花舞曲比较,对舞姿作进一步赞叹。这首诗韵脚变化自如,音调澈切急促,用富有边塞特色的自然风光来表现富有边塞特色的舞姿,非常有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天宝三载(744年),岑参进士及第,守选三年后获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故世称“岑嘉州”。约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二岁(51周岁)。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 ► 70篇诗文► 2条名句